图片来自 Zach Lieberman

图片来自 Zach Lieberman


<aside>

越敏

个人研究与

课程描述

这是关于「我」作为数据源的课。

以一个关于我自己简单的故事作为开头:我一直不喜欢拍照,因为拍下来的瞬间总是不如自己面前的影像好看,不喜欢拍照的朋友可能会有共鸣。撇开摄影器材问题,后来我发现更加深层的原因是,这不好看的照片会变成我回忆的索引。我那时的感受或许是美好的,但记忆总会消退,当我再次看见这张照片时被唤起的情绪会悄悄替换掉我原本珍视的感受。这种被复写和篡改的记忆,我宁可不要。后来,我发现这种对原初和真实感受,且它们不被篡改的执着,像毛细血管一下延伸在我所有的一举一动。不相信文字,不相信音频,更不相信数字媒介对真实世界的转译,对所有扁平化世界的方式都习惯性地冷眼旁观。

但有一「坨」转机(难以用轻飘飘的「个」做量词),在这坨转机里一条金光闪闪的索引线是我意识到,真实世界感知的还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有可能,我可以设计出来一个符号,每次展开这个符号的过程,并不指向过去这段回忆,是指向一种新的未知经验,而对这个符号的手术也是对我个体经验的手术。所以我决定不再从已知里寻找被扭曲的已知,而是从未知里建构意料之外的未知。

这会成为我设计一切的开始。本次 workshop 会回应以下问题:

「我」在这个项目当中会变成一块材料,一个界面,一个触发和回应世界的仪器。「我」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数据,比如表情、拍的照片、生活轨迹等。在这个 workshop,我们会通过一些设计的指令,对这些数据进行记录,记录的形式包含录像、音频、浏览记录等,以及对这些数据记录的二次提取。

对表面上几乎没有差别的表情和行为,贴上自己真实感受的标签。将那些本该被摈弃掉,认为是无意义的环境声音、影像信息里寻找新的内容的可能,用自己对数据的解读,将所有「噪音」放回「井井有条」的世界里。最后,将日常变成一个游戏场,去经历一个未知的自己。

每节课我们都以自己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在这之上进行整理和二次创作。所有的图像,音频,各类数据我们会一起切碎打断,成为储存的或是游戏的元素。四周结束后,所有内容汇聚成一个电子手册(暂时还是电子的)。

课程安排

<aside>

课程会以实践工作坊的形式完成,讨论并整理资料。

</aside>

<aside>

选读材料:

📖 《信息》,Bruce Clarke

</aside>

<aside>

学习成果:

一个 pdf 或者实体小册子。

</aside>

<aside>

技术经验要求:

不需要技术经验(需要处理一些图像,但会确保这个技术 10 分钟能学会)。

</aside>

<aside>

在课堂上需要用到的材料:

一些处理图像的软件:Photoshop(Ps),Illustrator(AI)或个人喜欢的。

只需要能切割图片,能画笔涂鸦即可。或者根据个人喜好,直接打印做成实物的册子也可。

</aside>

Week 1 - 概览

回应以下问题:

讨论 & 给出下周会完成收集信息的游戏指令。

Week 2 - 自己作为一个界面,做彼此的人眼识别

Week 3 - 在环境里蔓延的意识

Week 4 - 对「干扰」敞开

对学生的期待

希望你是:

但如果你觉得自己:

那我们就算了啦,没关系的~

>> 报名越敏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