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鱼志》(Amateur Fieldnotes)是一份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由傅丰元和灵感买家俱乐部成员撰写。每两周一期,免费订阅。
Hi 我是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傅丰元 aka 鲍勃,这是《野鱼志》的第一期。
让一份小众社群的记录具备公共价值,是我给这份 newsletter 定下的目标。
《野鱼志》将会带你遇见一群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挖掘野生而充满活力的作品,感受具体生动的创作细节,理解当下中国创作者正在做些什么,关心什么。
《野鱼志》由俱乐部会员付费支持,免费传播。如果你喜欢内容,请考虑加入灵感买家俱乐部,支持我们。
好了,滑到下方 shownote 开始阅读本期 newsletter 吧!
过去两周,俱乐部来了这些新人。
主业会计,业余办派对的鸭脖,爱喝奶茶正在学习 web3 的 Elena,做点设计冲冲浪的饭团,文青 Aoi,因为 COVID 决定继续在纽约生活的 James,编写开源宗教经书的 quant lixvow,希望成为一个珠宝设计师的了了,吃素 5 年,聚焦饮食哲思的大熊。
记些小事。
新手和老手在同一场域学习。
加入灵感买家俱乐部半年,报名了数期「业余公司」后,不周终于发布了他人生第一期播客(主题「不上班」)。期间,DC 赠送闲置麦克风给他,大熊教他录制和剪辑的技巧,Forrest 和 Mako 做节目嘉宾(是的,这个社群不上班的人很多)。当然,让不周启动的直接原因还是——他辞职了。
当你想做一件事时,俱乐部就会有人愿意帮助,大多时候是无偿的。他们相信,这种帮助会像礼物的流动一样,某天又返回到给予者一方。
除了礼物文化,我还看到一个新老手在同一场域学习的环境。
如果你去过攀岩馆,你会发现初学者和进阶者爬的都是同一面墙,只是同一面墙上有不同难度的路线。这种「爬同一面墙」的场域设计,让初学者既可以旁观同水平岩友对同条线路的处理,也可以观摩进阶者的技巧和神态(高手气定神闲地摆动身体重心的神态恐怕他们都无法解释清楚,但是初学者看到了,感受到了)。
在岩馆再待久点,你还会看到一群人时不时聚在一起,共同挑战一条高难度线路,切磋技艺,交流学习进度。也会看到爬累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场地中间交流,甚至喝起咖啡和奶茶,聊些攀岩以外的话题,像极了一个街道小广场。
过去一年,我参与组织了不少工作坊都是新手和老手「爬同一面墙」的情况。新手抱团学习容易理解,我更好奇的是老手愿意参与的原因。其一,他们大多也是自学成长而来,了解也体恤初学者;其二,从个人利益角度看,他们知道和新手交流所获得的经验和数据是一手和原始的,那种毫无「匠气」的体验是一个老手所稀缺的;其三,他们至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初学者」,三人行,必有我师。
诚如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书里所说:「追寻自己的热情而非按照老板指令行事的专业人士,以及希望做出贡献的业余爱好者,两类人群的潜在能量才是开源创新的真正动力。」
一方的主动改变,才会导致另一方的改变。
竹白吸引 newsletter 作者的势态,有点像早期「小宇宙」吸引 podcast 主播的样子。除了支持邮件订阅和推送,针对国内的情况,竹白做了微信小程序订阅和推送。这一点打消了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不习惯使用邮件」的疑虑,吸引了不少创作者开启 newsletter 写作,或者从 Substack 或 Revue 迁移到竹白。当然,这种拓展读者易用性的前提,是愿意接受国内环境的规则。
「这个世界的收费站已经太多了,」在灵感买家俱乐部的解散派对 demo 时李奇说,并表示竹白未来的盈利模式不是抽成,而是使用者付费订阅服务。
做工具而非中心化的平台,是 Shopify 拆解 Amazon 的线路,也是 Substack 拆解 Medium 和传统报业的线路,也是小报童拆解微博的线路(从域名看,它谦虚得只愿做只「机器人」(bot))。
当下创作者和平台的博弈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开放和去中心化。创作者的诉求是:如果平台让创作者不爽,他们可以把自己生产的数据,和读者关系迁移到其他平台。
当然竹白因追求高送达率的目标,使用了微信推送的方式,目前仍无法像邮件地址那样简单地导出读者关系。一方面他们许诺「将来让『迁移』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一方面他们提供了关闭微信推送的选择。
系统破烂不堪时,比起呼吁离开系统的人,嵌在系统里的人更值得被敬重。「寄生」在系统里让其不适,不适到让其发生改变。从系统的角度看,两股对峙的力量僵持时,一方的主动改变,才会导致另一方的改变。但前提是,你仍在系统里。
*你收到的这封 newsletter 正是在竹白帮助下发送。如果你是通过朋友推荐看到文章,可以选择邮件或微信任一方式订阅《野鱼志》。
半成熟的应用、文本、播客和线下空间。
加入早期用户微信群
日历是在重复中偶遇随机性的最佳媒介。「每天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限制。」抱着这样的玩乐心态,GnimOay 开发了一款未命名的日历产品,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想法和功能在探索和实验。如果你兴趣和他一起玩,可以加入早期用户微信群。
播客推荐和主播访谈
每一种丰盛必然带来一种新的稀缺。随着中文播客节目的增长,推荐优质的节目和主播的需求也变得显著。菲兹目前已经在 Podinside 发布了独立播客观察、声音漫游主题节目合集等内容,未来还计划做主播系列访谈。
寻找先锋使用者
灰鱼一直想让你的手机更个性化,无论是手机壳还是手机主题。他最近制作了一款创作、安装、分享、分发 iPhone 图标、小部件和壁纸的自动化工具 Handy。目前在寻找喜欢折腾手机主题、壁纸、图标的创作者、插画师和艺术家来测试。
用声音记录声音
Zac 出品的《迷失上海》的第一期,希望通过声音带领听众走进 abC 艺术书展现场。轻松的主播气质、恰如其分的环境声都看得出做了精心设计。「探店」类型的内容也为未来商业化做了铺垫。
另一档播客《读懂空气》的《上海书展声音特辑》则是让我第一次通过声音阅读到书展空气的节目。
半虚构写作
广告人写虚构文字,有种特别的魅力。一点在 newsletter 里写到:「记录脑海中无处安放的念头、分享对自我和外界的好奇,以及不想忘记的段落。至于为何如此沉溺于真实与虚构的中间地带,也许是因为在某些时刻,相信自己的生活不止于此。」
半公共空间
从上海明室书房参观回杭州后,Mako 就开始动手建立自己的私人书房。这里既是他的生活和藏书空间,也是他邀请朋友开办公共活动的场所。农历新年前,Mako 想邀请杭州的灵感买家们来这个未命名的书房聚一聚,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可回复邮件联系我。
业余公司是一个灵感买家们帮助彼此完成作品的计划。月初发布计划,月底未完成的朋友会获赠一只「赛博鸽」。目前含鸽率:13/15
创作者背后的工具。
从零搭建第一个 web3 应用
Elena 正在结合 Buildspace 社群来学习搭建 web3 应用、NFT 和 DAO。比起看视频学习,Buildspace 更鼓励学员自己搭建项目,并在 Discord 社群里分享学习进度和成果。需要一些 JS 和 React 的编程基础。
生成显示突出内容的链接
在最新版的 Chrome 里,你已经可以选择文本,右键生成直达这块被高亮的文本的 URL。Google 试图推广这项技术成为不同浏览器之间通用的协议,但未得到支持。Chrome 团队便曲线救国做了支持各家浏览器的拓展。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newsletter 作为一个普通英文单词,在中文句子里应该首字母小写,句首句中出现都是。类似的单词还有 podcast 和 app。参见《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无用之用。
环境音乐艺术家(也是我的生成性艺术启蒙者) Brian Eno 对当下 NFT 艺术泛滥的批判,「不清楚除了在银行账户上的数字符号来回变化之外,加密技术为世界还带来了什么价值」。
谈到商业大作和独立游戏的对比时,游戏设计师梁其伟引入了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概念。昆汀、诺兰、小岛秀夫等都属于这样的 Auteur 角色。他们往往「同时控制创作、执行和资本,才能够实现他的想法」。
(本期完)
分享与创作者相关的作品与故事、工具与观念——《野鱼志》(Amateur Fieldnotes)是一份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由傅丰元和灵感买家俱乐部成员撰写。每两周一期,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