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鱼志》(Amateur Fieldnotes)是一份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由傅丰元、Forrest 和灵感买家俱乐部成员撰写。每两周一期,免费订阅。
裸辞后的 mingsquall @Anonymous 开了一家叫 RE: ANALOG 的线上的黑胶唱片店。
Hi,我是灵感买家俱乐部的鲍勃。
俱乐部有一个重要活动叫「业余公司」,每个月一群业余爱好者聚在一起帮助彼此完成各自项目。
这里的「帮助彼此」,最重要的就是每周一次的碰头会。由于月底未完成项目的人会领到一只鸽子,因此我们叫它「咕咕会」。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彼此项目,我们在 Notion 上给每个人建了一张卡片,方便大家了解彼此项目和最终的「领鸽子」情况。
渐渐地,有人开始在卡片下记录创作过程。我们也鼓励那些无法参加咕咕会的同事,通过书写代替参会,异步沟通。
但是记录的人只有零星几个,直到去年 6 月我们引入了「十分钟的静默时间」。
最开始的静默时间也不要求大家在 Notion 里更新创作过程,更想强调的是「一起安静一会儿」。十分钟里,你可以思考自己项目——脑袋里想、纸笔上写、电脑上写都可以。毕竟过去一周,我们可能忙忙碌碌一天接着一天,连十分钟的思考时间都没有。
一起安静十分钟后,带着整理好的思绪或者新发现的问题,和大家碰撞交流。
渐渐地,大家养成了咕咕会的前十分钟,默默在 Notion 上记录自己项目、给他人评论的习惯。新来的同事看到上个月的项目的页面,也会学习和继承类似的习惯。
十分钟的静默时间,让原来存档项目的卡片,拓展成每个人记录创作过程,分享作品,和他人交流的工作间。最开始引入这个环节时,我完全没想到这个发展结果。
当然,做社群最有意思之处就是这些由所有人共同影响和参与变化的「演化式设计」。
欢迎报名下一期的业余公司,一起安静,一起帮助彼此创作。
会员发布的需求和广告
🧩 提交你的一句话广告
太阳能维修,夜总会发光。
每月一期的 office hours 是一个集中时间一对一和鲍勃的对谈。全长三个小时,具体交流内容由会员来决定。每个人可以约 25 分钟,先到先得。
2022 年最后一晚,与灵感买家们,一起念说明书,和 2022 告别,互道新年快乐。
这里的说明书既可以是某种工具的使用手册,也可以是指导你学习、游玩和生活的指南和教程。任何能加深人与物的互相理解的文本都可以拿来念。
如果你 31 日晚的还有其他活动,无法全程参加活动,也建议你在 23:50~23:59 生成一个数字分身,登录野乌咖啡馆,和其他朋友们道声快乐。
个人 blog、摄影集、工作室网站、项目 landing page……如果你想学习如何低成本和低代码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请加入我们。我们会在明年一月组织为期两个星期的个人网站搭建工作坊,现在可先入群预热。(目前已有的学习伙伴有夜游船和 Sunshine)
🧩 在活动前成为会员,均可参加活动。
In case you missed it.
书籍漂流,个人网站的火热咨询,整晚满员的占卜摊…… 今年最后一次市集顺利结束,各位摊主巧思设计的摊位都还留在这片雪地上。下次市集明年惊蛰见~
当晚每人轮流讲述两件小事,真诚的分享让解散派对变成一个疗愈的夜晚。
🧩 相应视频和记录已在存档页更新,欢迎取阅。
摘自会员专享的历史数据库,一物一念。
Tinder 是什么?
分类:工作室建造
价格:免费
(推荐人:鲍勃)
和以往采前功课一样,采访随易前,我打听了一些有可能认识他的人对他的印象。其中一个答案让我有些意外:「现实中我还不认识他,不过在 Tinder 上划到了他和二手酒馆。」
答案有些意外,也让我在采访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Tinder 是什么?
「坦诚地讲,不排除有交友的需求。但的确也有推广酒馆的意图,」随易说:「你要不要试试在上面推广灵感买家俱乐部?」
随易给的答案很简短,不过也给出解答的方向。我决定自己试试。
Tinder 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交友 app,界面和使用规则很简单:看到喜欢的人的图片就右滑,不喜欢就左滑。双方彼此「右滑」了,那就配对成功,双方可以聊天了。
上传个人图片这事就让我感受到了 Tinder 对像我这样身材走样的人的敌意——系统多次提醒我「上传海滩的照片会让你更有人气」,除了图片,第一个让我填写的资料是「学历」,一所广东大学的本科学历也不会给我的第一印象加多少分。
也有人从技术还原论的角度,批判 Tinder 将一个复杂的人简化成若干张照片的设计。无论男男女女,都得精心挑选若干张图片来试图获得更多的「右滑」的机会。
无论接受与否,我还是在选图和文字介绍下反复修改了多次,而每次修改,我能直观感受到匹配数和被主动打招呼次数的变化。
最初我把我的任务设定为「让一个人对灵感买家俱乐会员感兴趣」,但我发现,当我把俱乐部介绍发过去后,除了礼貌性的收到「Cool」之类的回复,就没有下文了。随易的酒馆和 Tinder 的约会文化本身很契合,但是我的俱乐部在这里显得有些生硬。
我决定修改目标,把自我介绍改成「我可以根据你身边的物品给你算命」。
这一次修改,系统也很快给了我反馈。有人主动跟我打招呼:「你是半仙?」
其实我就是让人抽一套我采访时用的卡片,四十张卡片包含四十个探索物品的方向,帮助我和嘉宾找到那些隐藏在身边的重要工具。我也很想知道陌生人会给出什么答案。
我让这位女生(就叫她 Y 吧)随机说三个数字,抽三张卡片。征得 Y 同意,我把我们的对话也分享出来:
<aside> 🎴 卡片一:科幻,身边那些让你感觉是在科幻作品里才会出现的东西(原卡片只写了「科幻,技术和故事」。我临时做了解释。)。 Y 的回答:「Refa 瘦脸按摩仪。」(我搜了下这个瘦脸仪,银色金属光泽,圆润的造型的确很科幻。)
</aside>
<aside> 🎴 卡片二:声音,静下 60s,描述下期间你听到的声音。 Y 的回答:「现在我周围很安静,只有震动棒的充电声。」(女孩的回复坦诚得有点让我惊讶,作为回复,我把之前写的「雪达摩」的文章发给她,她表示「种草」了。)
</aside>
<aside> 🎴 卡片三:人,那些你碰到一些困难时,你会首先想到的人。(原卡片写着诺伯特·维纳的「人有人的用途」) Y 的回答:「上一个心动的男孩,或者在公司里一直帮助我的上司。」
</aside>
「按摩仪、震动棒、心动男孩,这三个连在一起貌似说了一个故事。」答完三题,Y 似乎自己得出了一些结论,「要是男孩今晚没出差,我就不用充电了」……「是的,即使他在也取代不了自我的愉悦。」……「话说回来,我觉得很多中国的女性都没有真正享受过性的愉悦」……
而我在一旁,并没有给出更多「算命」的解读。
对我来说,如果不是在 Tinder 上,我可能采访再多的熟人,都无法得到这样的答案。另外,我发现我应该让这套卡片更容易看懂一些。实际上,在沟通中,我就完成了卡片文案的修改。
Tinder 是什么?我心里有了一些答案:
抛开简化人格的批判,如何通过有限的图片和文本设置,获得更多有效交流,是每一个 Tinder 玩家的游戏任务。
他们可以利用图片上的任何信息来引起他人兴趣。文本、emoji 甚至故意输错的年龄(譬如 100 岁)来传达某种信息。而每一次修改,都会很快收到系统的反馈。
一篇名为 Keep Playing 的论文从游戏类型和可供性的角度分析了用户如何利用 Tinder 完成身份构建。
聊天时,用户可以通过快速、多人的沟通,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自我认知。
Tinder 之外,Twitter 是我经常用来试错和感知一个话题或想法的反馈的途径。但很难达到 Tinder 这样和多人多轮深度又轻松的沟通体验。
以前我会很排斥「相亲」这样的行为,但现在看到朋友决定去相亲,都会给予很正向鼓励,相亲不一定能让人找到那个「对的人」,但是相亲的过程,会让人更快速地认识自己,并会催生一些改变。做出改变,就更容易打破「单身」的循环。
Tinder 有些像绿皮火车的一节车厢,在几十个小时漫长的旅途里,被随机安排在同一个车厢的人比在任何时空都信任身边的陌生人。
因为旅途漫长,无聊使人打开话匣。不要低估无聊的作用,人可以接受无意义和无作为,却无法接受无聊。一旦无聊产生,人就会想法设法去填满这段无聊;
因为旅途短暂,有明确的结束,彼此也不认识,所以更容易放下日常的戒备,聊一些平常不会与熟人聊的话题。
Tinder 本身是一个约会 app,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设计对我的引导和控制。但是基于它「快速多次的认识(无聊的)陌生人,且可以建立起短暂的信任」特点,我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它。
除了像我这样用来做访谈,实际上,有人用它来租房、学习语言、政治动员、寻求宠物领养……
当你主动去创造的时候,原来系统规则的评价对你就会失效。
Tinder 是什么?要不你自己试试?
纪录片导演周浩谈记录片里的真实和真诚。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真实,但可以存在真诚。
🧩 成为会员访问完整历史数据库
一起各自玩。
过去一个月,俱乐部来了这些新朋友:
没有计划开始随便探索的隆隆ago;不迷路(自动在脑中三维重建经过的路径)的建筑&室内设计师长乐;充满好奇心并艰难行动的人文学科学生 Jingjing;想探索更多可能性的业余语言爱好者 April;喜欢用琥珀色水杯喝纯净水 dat;普普通通建筑学在读大学牲时攸;无业游民 11 号 Joy;写小说和同人文的无业游民苏三;一株浮萍,东张西望的 Roy;喜欢版画、读书,吃素的慢热挠挠;在努力准备留学作品集的半吊子大四生庭夏;大四学生&前摸鱼爱好者皙骊zyan;今年务必签收宇宙订单的 mori;爱在有风的晴天晒太阳的晒晒;不知道能做什么所以在送外卖的小张;希望寻找事物之间最浅薄的联系的赛德;热爱摇滚的随性青年柯子;目前染了一头绿发的 lam;热情好学爱聊天的视觉艺术工作者 Kelvinbomtheworld;喜欢爵士乐的鼓手四火;对啥都有点兴趣的复合型一知半解人才三土彩花;喜欢 Cyberpunk、露营、越野的产品设计师和独立开发者卡卡;在做一个知识工具和知识库的社会闲散人员郭烁;Spoken word 口语诗人和推广者 Ringo;会写连笔空心字的 Ivan;拥有儿女双全两只猫还有点小社恐 Eveline;没什么长处但是大概挺好相处的阿芜;希望自己能够一个人在户外生存一周时间的天奇;「真实存在」的邓可乐;一个有很多名字又很懒的啊水;很久不骑的摩托驾驶员 Babs;真的自然卷的卷毛郭;内向型 infp 快乐小猫鸽子;直觉神准的一枚创意工作者 ningyi;中国计算机协会人机交互委员会执委咪咪克里;理想是吃顿好的,下个早班的刘口子;近期沉迷棒针编织中的入门级 XR 交互设计师 Miko。
欢迎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