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鱼志》(Amateur Fieldnotes)是一份捕捉创作风向的社区小报,也是一份记录小众社群生长过程的田野笔记。每两周一期,免费订阅。
挠挠创作的版画,当中的小鸟也飞进了野乌咖啡馆的兔子洞上。
Hi 我是灵感买家俱乐部的鲍勃。
今天想聊聊三个我有些反感(至少困惑)的词「数字游民」、「自由职业」和「超级个体」。
可能是灵买会里不上班的人比较多。有些人会问我「你们是不是数字游民」。我说我其实不喜欢到处跑,更像是「数字农民」,只想在自家客厅或卧室里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而且对于很多白天要上班的会员来说,我并不会鼓励他们逃离城市,和主流一刀两断。最近比较欣赏的来自一位灵感买家的生活样本是: 7 点下班到家给自己做饭,8 点吃完饭开始做点自己的项目两小时。这里自己做饭特别重要,这一个小时既是和白天工作的隔离,也是过渡到创作必须的无聊与空闲。那些想 9 点下班马上开始自己业余项目的企图往往都会难以坚持,缺的就是这么一个空闲的过渡。
灵买会也不是关于自由职业的,而是关于自由创作的。自由职业也会容易陷入另外一种为平台打工的状态。如果创作一个作品,需要以公司的方式去实现,那我也会加入这个公司。我对「工作方式」并没有执念。
最近在盲鸟营地和 Adam 讨论另外一个热门标签「超级个体」,这个词和海因莱恩那句描述「完整的人」的区别是什么?那些喜欢用「超级个体」的组织,大多都是制造焦虑和想给你卖课。
但我也不能否认,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第一次碰到这些标签时,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并有所启发。
后来想起黑客文化里「黑客不能自称」的说法。
原话是:It is better to be described as a hacker by others than to describe oneself that way.
黑客不会把自己称为黑客,这个称谓应该是别人赋予的。当人能从你身上看到你在愉悦地运用技术解决问题,你就是黑客。
所以我也明白了,我本身并不反感「数字游民」、「自由职业」和「超级个体」这些词汇,只是反感把标签放到自我介绍里却没看到一件作品,也不能愉悦地解决问题的人。
会员发布的作品和广告。
太阳能维修,夜总会发光。
时间:9 月 8 日(白露)周五 8~10pm
起风了!秋收闲置市集开始招募摊主,你可以拿出自己的闲置实体或虚拟作品,闲置的工具和物件来摆摊,结识你的灵感买家。不知道摆什么,可以先回顾一下往期闲置市集的部分摊位名录。也可以在白露晚来到市集现场,购买和支持摊主们的作品。
时间:9 月 25 日~10 月 22 日。(9 月 24 日 24:00 截止报名)
Hi 朋友们!盲鸟营地又要启程了,你要一起吗?
盲鸟营地是一个让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大人度过一段闲暇的学习和创作计划,每期四周,线上举行。你将在此与一群创作者、自学者和冒险者一起休息、迷失和重建。
盲鸟营地由灵感买家俱乐部和好奇心俱乐部发起,目前开放第四期(9 月 25 日)报名。如果你感兴趣,请添加鲍勃的微信(bob_fu)沟通(请附言:盲鸟营地)。
休息一阵后,如何重启和世界的连接?全职还是兼职?自己的创作和工作该如何平衡与选择?我想多赚点钱让自己生活更好一些,可以怎么办?我身上的那些奇特的技能点,会在哪些团队和领域找到价值?
欢迎不上班的灵感买家们加入「灵买会找工互助会」,大家聚一聚,聊聊目前找工作的烦恼,互相帮帮忙。
本招募长期有效,欢迎灵感买家们加入。
🧩 加入灵买会,参加每两周一期的线上解散派对,给予反馈,获取灵感,认识新朋友。
In case you missed it.
以下两期解散派对,我们尝试邀请 Claude 生成一份 AI 小报,方便大家了解活动内容。第一次用 AI 总结,大家多多理解它们。
这是对两年前主题为「行走,一种媒介」的解散派对的复刻,我们邀请了过往参与分享的三位嘉宾 DC、大憨和善良的果子狸,说说各自行走主题项目的变化和新尝试。(查看本期 AI 小报)
给大家分享四位会员在做的有意思的项目:在燕郊做占屋实验,香港城市观察系列,和妈妈一起完成十字绣,走一走「人生小路」。你可以分别从视频、四位会员讲述的 PPT 和 AI 小报中回看这四条小路的行走轨迹。
🧩 相应视频和记录已在存档页更新,欢迎取阅。
摘自会员专享的历史数据库,一物一念。
在缓慢的学习曲线上感知失控的新世界。
「又经历了一次成年人的日常挫败,」闾佳微信上和我说。此刻的她刚刚结束一堂钢琴课。
第一次意外接触攀岩,闾佳就获得了强烈的「心流」反馈,而巴西柔术她更是一路练到了紫带。相比之下,学琴这事却在艰难爬坡:同一个老师教的其他学员,五节课就学会了自弹自唱。但是从 18 年开始两年都过去了,她的学习进度依然缓慢。
她学的是钢琴即兴演奏,这种演奏需要根据不同场景现场给出不同的和声和音型组合,边创作,边用乐器伴奏。闾佳坦白自己在音乐上有些愚钝:「乐感、节奏感和耳朵上,从小都很差。」
「弹琴这事对我来说已经不是补齐短板,而是『填坑』。能把坑填平,和普通人一样就好。」她说,「我给这个『大项目』开了五年的时间线,要是五年内能掌握就可以了。」
不过,当把学琴这事的预期降得很低的时候,闾佳反而开始学会享受这种「失控的感觉」。在一条缓慢而悠长的学习曲线上攀爬的同时,她反而有更多机会去观察自己并做出应对。
譬如,她会把练琴安排在早上。
她发现,在内化成肌肉记忆之前,她每一次用手指弹奏都仍需要调用大量理性和脑力,以致她每次最多只能练 30 分钟。
所以她把这件最难的事情安排在了一天的开始。
把最困难的事情安排在早上的第一件事(俗话说「先吃掉那只难吃的青蛙」)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在状态最好的时候学习或创作最困难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的最佳状态在早上);一方面,相比之下,接下去的一天的其他事情,都会变得简单而好过一些。
又譬如,她发现自己在「既有坚持的动机,功利心又低」的心理状态下,会更容易地坚持一件事。
她相信自己最终会学会这项技艺,但是也接受「我的条件就这样」的结果。她说:「通过科学的学习,90% 的人都能入门一项技艺,而剩下 10% 能够精进的人还得靠天赋」。
在《如何想到又做到》的译者自述里,闾佳写到:
我并不觉得要去跟有童子功的小朋友们比手指按键的速度,过年的家族聚会上能给大家按个响,我觉得就挺满足了。
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我们大概很难承认自己是个天资有限的普通人,一旦坚持做一件事,总是容易往高往远了想,如果这些高远的目标碰壁(比如坚持练琴是为了考级?组乐队?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等等),年轻人特别容易泄气,甚至放弃。
其实,「按个响」预期下的学习已经给闾佳打开一个新世界,虽然只是微微开了一道缝。
通过学琴,她开始能看懂音乐综艺节目里对选手的点评;能在朋友让她现场演奏的时候,立马发现朋友家的琴太久没调而音调失准——虽然最后也以此为由躲过了现场表演。
两年来学得踉踉跄跄,得到的只是一些微小的正反馈。但这些都符合闾佳学琴的初衷——「多一种感受世界的能力」。一方面音乐拓展了她感受世界的通路;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自己的学琴状态,再结合在翻译的书籍,她还提炼出了更多通用的学习之道。
去年我给自己定下一个新目标:吃鱼。
有一次和一个宁波的朋友吃饭,由于朋友不吃辛辣食物,点菜的权利就交给了友人。没想到上了一盘我可能永远不会点的「鳝丝」,然而味道却让人惊艳,原来为了吃鱼宁波人还会这样处理食材!
此后,从小不擅长吃鱼也不喜欢鱼腥味的我,就决定在买菜或点单时候都更多的选择鱼类。
一方面,我希望用鱼肉替代过多的猪肉摄取,保证更均衡的营养。一方面,既然鱼类如此丰富,或许能帮我打开一个新的味觉世界,发现更多像「鳝丝」这样的食物。
「多一种感受世界的能力」,这一点足以让我去尝试一件新的事物(和食物)。而尝试一件从来都做不好的事物,这种感受也许还会加倍,即使是缓慢加倍。
鱼盐村《不要用项目式思维逛菜市场》一文里,谈起年轻人和老年人买菜的区别。
🧩 成为会员访问完整历史数据库
一起各自玩。
过去一个月,灵买会来了这些新朋友:
想尽一切去和自己的 OCD 好好相处、现在的尝试是写诗的 MIO;体力不支的散步爱好者阿八;经常(走路/骑车/看漫画/打游戏/做设计/...)的生物圆七; 希望真诚对话的慢火熬煮i人海葬Vc;一位创作者,热爱dj一切的拳;外表内心都保有 18 岁少年感和好奇心的 33 岁成年人阿霏;核心技能是写作与自学,哼哧哼哧找工中的星星;热爱出海互联网,羽毛球捡球员,鸟鸟教信徒的 lulu 或 蒲月望;爱好还挺多,最近热衷于看自行车比赛的 loddit;小豚/Connie;体育媒体工作者,爱折腾的生活艺术家 Lola;社科学傻了的当代精神病患者 Suki。
欢迎各位~
🧩 更多灵买会成员介绍: 👯 花名册(会员可见,补填花名册)
灵感买家创作过程的副产品。
三本自学者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