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鱼志》(Amateur Fieldnotes)是一份捕捉创作风向的社区小报,也是一份记录小众社群生长过程的田野笔记。每两周一期,免费订阅。
乔尔事务所的漫游者地图。「所长」Joe 在回顾地图里 2024 年增加的内容时,发现「点」变得更多,「线」却显得少了些。
好久不见,我是灵感买家俱乐部的丰元。
最早被 Day&Night 两种身份的变化所吸引,是看到插画师 Grant Snider 的介绍:An orthodontist by day and a cartoonist by night(白天,他是位正畸医生,夜里是一位漫画家)。
之后就被这种白天和夜晚的表述迷住了。用到了野乌咖啡馆的描述里:
「太阳能维修,夜总会发光」。野乌咖啡馆(Blind Bird)是灵感买家俱乐部成员线上活动的场所。白天,我们在线上咖啡馆一起干活不说话;夜里,我们畅聊各自作品进展、寻求帮助和给予反馈。
还有野乌的 logo 是一只猫头鹰,它白天就是个瞎子鸟,夜里却变得异常敏锐。
后来有一次重读《全球概览》,Tonyyet 说在书里看到一个 moonlighter 的说法,来表示那些夜里打零工的人群(粤语里叫「炒更」)。
而对于有个人研究或者自学意愿的人来说, day job 之外,还保留了一份自己愿意投入时间的事情的话,我们不妨称之为 moon job。
在灵感买家俱乐部,有白天在餐馆打工,夜里来线上咖啡馆里简笔小画的朋友;也有白天在茶餐厅干活,夜里撰写播客笔记的自学者。也有把在海外亚超的零工生活画成漫画的朋友。
日夜交替中,我们用作品互相交流,理解彼此。
年末看乔尔事务所的年终总结,他一方面反思 24 年的输出变少了,实际上一看,成果已经异于常人的丰富。边读边感叹,创作者之间最大的默契,正是守住「为自己创作」的日常,用作品去捍卫一个日常的生活的常态。当我们有段时间不打招呼,不深入交流的时候,可以看彼此的作品,快速且深入地完成一次对话。
day job 越忙碌,越能感受到能坚持把 moon job 做成日常的人的不容易。而且心里更加坚信,大家只需要投入最多的力气在自己的 moon job 上,而公共设施的部分,让渡给类似灵买的这样的社区来做的必要性。
以守望彼此的日与夜。
🐟《野鱼志》由俱乐部会员付费支持,免费传播。如果喜欢,请考虑加入灵感买家俱乐部,支持我们。
捕捉一些创作风向。
<aside>
<aside>
<aside>
<aside>
<aside>
<aside>
基于 Google Arts 的开放数据,碎瓜和 Owen 合作了一个新标签页扩展 Artab ——「让有史以来最好的艺术作品出现在你的新标签页」。
是否能实现「审美的被动升级」有待时间验证,但是至少能让你在连续的工作中,增加一些意外停顿出现的可能。
</aside>
<aside>
基于 New Art City 这个虚拟艺术空间平台,Deer 和 xuan 连续两年策划了两场线上展览。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空间计算」,也可以简单地用平面设计、3D、视频、游戏这些概念来快速感知。但对 Deer 和 xuan 而言,这些不仅仅是概念,更是她们每天玩耍、热爱、并真实生活于其中的日常。
准备好让电脑风扇转起来吧: https://newart.city/show/in-between
</aside>
<aside>
<aside>
<aside>
<aside>
<aside>
<aside>
⭐️ 最后标注 * 的项目表示已经或将会参加自助 demo night 分享。
太阳能维修,夜总会发光。
加入灵感买家俱乐部,均可参与下方活动。
In case you missed it.
还想再做一次的活动。在场的朋友们,各自聊了聊 24 年在做的事、一位城市本土的创作者、所在地愿意带朋友去的一个地方。(彩蛋 1:聊天内容是本期前言的灵感来源;彩蛋 2:有朋友分享的本地创作者,是在场的另一位。)
启动是个比想象中要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有歇息的片刻,也有反复的尝试。正因如此,每一次 small win 都值得庆祝。本场分享有小甘、吃吃、一般廢物和晓雯的新变化,一同庆祝她们的小胜利。
一个活动办的足够久,就变成了仪式。
🐟 相应视频和记录已在存档页更新,欢迎取阅。
摘自会员专享的历史数据库「Useless Ideas」,无用之用。
在一本关于「注释」的书里,引用了这段写于 1892 的观点来强调注释的作用。
🐟 成为会员访问完整历史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