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q24.io/wp-content/uploads/2022/01/野魚志-圆体-白底.png

距离售出 100 个鸡蛋仔的梦想,阿乐还有 41 个要卖。

距离售出 100 个鸡蛋仔的梦想,阿乐还有 41 个要卖。

Hi 我是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傅丰元 aka 鲍勃,这是《野鱼志》的第 2 期。

让一份小众社群的记录具备公共价值,是我给这份 newsletter 定下的目标。

《野鱼志》将会带你遇见一群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挖掘野生而充满活力的作品,感受具体生动的创作细节,理解当下中国创作者正在做些什么,关心什么。

《野鱼志》由俱乐部会员付费支持,免费传播。如果你喜欢内容,请考虑加入灵感买家俱乐部,支持我们。


Useful Tools

创作者背后的工具。

Ampify Studio

快速入门音乐制作(敬超推荐)

Ampify Studio 类似游戏制作软件里的 RPG Maker,甚至连介绍语都类似——分分钟搞掂一首音乐(一款游戏)。丰富的音乐片段库和简单的图形交互都很新手友好。你可以用它给自己的播客或者视频制作无版权风险的音乐。

图书出版目录

提前感知一整年的文化风向

阅读出版机构的出版计划,是获取信息时间差的一种方式。在这份中文简体出版计划合集里,你可以在年初时候一窥接下去一年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动态和趋势。

Hustl

延时录屏

将几小时的录屏视频压缩到几分钟,Hustl 能帮助创作者把绘画、制作游戏、3D 建模、剪辑音视频或者组织线上活动的过程制作成延时视频。Hustl 被收录在 Setapp 软件合集里。Windows 系统也可以考虑开源替代软件 Chronolapse

FutureLand

记录项目笔记,获取社群反馈(林森推荐&评论)

这是我最近在尝试的个人项目记录平台。它以时间轴的方式线性呈现一个项目的进展,并对社区开放进展记录,鼓励透明记录、互相反馈和资助合作,简单而神秘。上一个给我这种感觉的平台还是心头肉 Are.na


作品

半成熟。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以及如何自救(音频+文本)

重新定义日常生活的英雄

从剖析机器赌博令人上瘾的设计,到对「成功道德化」的批判,李奇的分享让人重新审视自身和上瘾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跳出简单的「成瘾者-成瘾物」关系,从更大的社会环境视角,看待当代人的上瘾原因。

来自 PARCELS 的复古飞行派对

五分钟音乐视频杂志

你可以通过这段音乐杂志式的视频进入 mingsquall 的世界,不过我更喜欢他拍的不太讲究章法的 vlog。mingsquall 的视频主题覆盖服装、音乐和工具等。在放大日常物件的细节并严肃探索一番后,他又会回到 city boy 的轻松生活氛围里。

Winnowing Words

用词汇赋形生活瞬间

芒果的 newsletter 里,你会看到她最近学到的新词和生活感悟。譬如 midding,大意是靠近热闹却并不完全身处其中的满足感;又如 austice:秋天来临的第一个预兆——阴影中微妙的凉爽,人行道上遗弃枯叶的沙沙作响,像时钟的秒针一样横扫过头顶的一群鹅。又如 Uitwaaien 这个荷兰语,意思是「出去吹吹风」(「风,在荷兰当地人心中,是能使人精神焕发并重新校准状态的宝藏资源。」)。

触觉动画手串线上工作坊

能触摸的逐帧动画

暂时抛开触觉手串本身内容,一个探索触觉的工作坊如何通过线上方式组织,就已令人好奇。立夏和罩罩认为:「线上不一定代表物理空间的缺失……我们将会利用那个让很多人游离的闭麦的设置,让大家和自己的搭档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交流。」活动仍在招募参与者

建了一座赛博茶馆

游戏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人们从『积极地虚度时间』中获得主体性」——这个说法既在描述游戏,也是在描述 Joe 试图阐释的茶馆文化。在研读王笛的茶馆研究后,Joe 做了一个像素化的数字茶馆「游戏」,让玩家主动探索上世纪上半叶的茶馆生态。Joe 还是「乔尔事务所」的作者,关注城市设计与规划,偶尔整点像素。

篝火公园

位于广州的共治空间

自由共治,松散聚合……这些看起来前后矛盾的词恰是「篝火公园」发起人之一杨三十所期待的状态。我还可以补充一个,即灵感买家俱乐部的 slogan:一起各自玩。如果你期待在这样的氛围下创作,且人在广州,不妨加入子焱和三十发起的共治空间计划

工作的对谈 004|人之为人的 「感受」

「感受力」和「自发性」

「访谈」是一种放大他者的媒介,大憨却利用「田野手记」的方式,夺回了自我的主动性。最新一期的「工作的访谈」里,大憨对谈了一位自由摄影师,从他身上提炼出了一种叫「米提斯」的东西,一种非正式的,在正式教育体制下被破坏和贬低的技能。

城市漫步视频

做一块时间的切片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一些细微的画面和声音应该被记录下来。」从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出来后,昌明和女友建了一个小工作室,取 collect 首尾,起名 coct。他们收藏艺术图书,一页页翻开展示给读者(如果用电视在客厅播放,有点像墙上挂着一幅会动的画);他们也收藏一段旅途,一段上海弄堂的穿行,或者是一段北京奥森晨初的迷雾之旅。我见过很多动过拍摄行走视频心思的人,但鲜有像 coct 这样花精力物力和时间认真做下来的团队。

小摊计划

卖出 100 个鸡蛋仔

事实证明,能一个人搞定一本手工书的设计师也能搞定鸡蛋仔摊位的设计。春节期间,小摊小贩爱好者阿乐终于按耐不住,决心在长沙摆摊卖鸡蛋仔。截至本文发布,距离售出 100 个鸡蛋仔的梦想,阿乐还有 41 个要卖。


田野笔记

记些小事。

重复的意义

从重复(routine)到仪式(ritual)

「对于厨师来说……一道同样的菜一遍又一遍地准备、烹饪,这种重复的工作是令人厌倦的。但对于顾客来说,这道菜也许是他第一次甚至是唯一一次尝试……你的稀松平常对顾客来说可能意义非凡。」

在一次「念点东西」的线上活动上,我念了这段来自厨师分享的工作经验。

「戏剧也是这样,」立夏回复到。

关于重复,可以聊的话题太多。这里想写的是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如何避免对重复产生厌倦,又如何将重复(routine)转换成一种仪式(ritual),去维护一个更久远和丰富的系统。

如果去年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关键词是「创建」(build),那么今年就是「维护」(maintain)。去年为了让每个月的「业余公司」不重复不那么「机械」,我会绞尽脑汁(对外说是释放过剩的「编辑力」)去想一个新主题,撰写一段介绍。今年,我却早早定下每个月主题,就像 24 节气那样,循环往复。

过去三个月里,我甚至把这种重复上升成一种仪式,刻意让业余公司的内容介绍和之前一模一样。

房间不变时,进来房间里活动的人们的差异反而变得更加显著。对于厨师来说,同样的一道菜却能在不同顾客身上看到不一样的反应。对于戏剧表演来说,每一次演出,也会收到不一样的现场反馈。

当意识到创作的参与者不只是创造者一方后,这种对重复的厌倦感就消失很多。如果这种重复的仪式能让这座建筑活得更久,我愿意做那位每日敲钟的僧人

有终有始

「更新」不是创作活力的唯一指标

在播客节目《第一季结束,谢谢所有的鱼》里,俱乐部的会员小鱼(微辣斯)很诚实地坦白了结束第一季播客的原因:问题被回答了(七七八八),那种「不加思索地凭感觉和冲动去录播客」的驱动力消失了。

如果你也在做播客或者 newsletter,也碰到类似情况,不妨也给项目一个临时的结束。如果你正要开始写 newsletter,建议就计划更新一季(譬如一季 10 期)。之后停下来也不是什么大事,都完成了一季就应该为自己鼓掌高兴放烟花。

我们赞美孜孜不倦按时更新的创作者,也应该理解暂停也是创作的常态,毕竟「更新」不是创作活力的唯一指标。

何况每一次「解散」都是一次小型的自我革命。小鱼目前在深圳线下组织读书会和创作者活动,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输出和整理自我。待凑够足够多的新问题,新一季还会再见的。


业余公司

业余公司是一个灵感买家们帮助彼此完成作品的计划。月初发布计划,月底未完成的朋友会获赠一只「赛博鸽」。2 月项目含鸽率:50 %(可喜可贺!)

完成

✅Get Handy shit done ✅把游戏 demo 的中文版做出来,修补先前版本的各种 bug。 ✅希望可以完成两期播客。 ✅完善「卡片机杼」的设计,完成网站初版。 ✅希望能搭建一个小的读书俱乐部(书言)。 ✅一个 WordPress 语法检查插件。

🐦领半只鸽子

🐦 领一只鸽子

>> 报名三月业余公司


新人

<aside> 😔 *注:我想了很久该如何处理下方这段令人兴奋却冗长的文本,没有答案。所以还是麻烦你读下去吧。

</aside>

过去一个月,俱乐部来了这些新人:

对不同领域都很陌生的 Vicky;计算艺术设计师 Dim;喜欢研究无用之物的用户研究员 yubing;想写网文的金融民工 Klein;城市规划设计师,偶尔画点像素的 Joe;特立独行的特务猪;正在努力生活的法学生 Sansan;制作网球播客的啸飞;保持开放,有点理想,还未有所成就的白明;写科幻小说的产品经理兼铲屎官影子;爱写鬼故事的兼职播客主播 Roy;专业是自欺欺人学的 Tauriel。

在 Image-Game-Time 之间游走的 Pom;《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宝婷;影迷剧迷书迷游戏迷偶尔写点博客,生活在日本的無人知曉;好奇的汉江;也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近云;活在现代的神秘主义者 Mucha;开发者、咖啡爱好者 0neSe7en;被《全球概览》吸引而来的乌鸦;法学生小肖;心理学生一涛;励志成为生活家的糖纸;写代码也做饭的 Jared

一个不愿意以后只能教孩子怎么做 PPT 的 Cris;幻想成为小说家但是没有写一个字的达达;Miss never-over-dress Alice Wanderland;正在幫創作者更自由地傳播信息和傳遞價值的 Robert;互联网数据分析师,业余做游戏的 fangshu;想做一个又广又深的人的 Jeff

怕烟味烟嗓,躺坪爱好者,热爱观察生活的迅雷;一只永远在好奇、分析、联想的犬科企鹅;中文播客业余观察者 Enzo Chen;CS 本科学生,文学、音乐爱好者 Yi-ning;生活练习生 zidi;乏善可陈却踌躇满志的小城公务员 Escanor;文本和人类的爱好者 Lauren;文字工作者、播客爱好者、咖啡摄入者约小亚


Useless Ideas

无用之用。

人不是长得,像树一样巨大就是好。

语出《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的文章《发展》( Ben Jonson 诗句)。这篇写于 1928 年的文章提醒了一个常识:人(性)是不变的。提升「个体的精神才能而非习得的知识」,才是一个具体的人更应追求的变化。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误以为人类正处于一个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但多年后我们极可能会很失落,因为这些并没有带来太多改变。

计算机程序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做实验的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里得到回答的,是关于自然(nature)的问题。

在一系列探讨「计算机算法能否实现创造力」的文章结尾,作者厌氧菌引用了计算机科学家 Paul R. Cohen 的这句话。作者预测未来我们会开始像研究社会现象或者生态系统那样研究机器。

思想和艺术都是无聊的副产品——当你无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想去写诗、想去创造一个体系等等。